写作是一门艺术,需要边写边悟,积累经验。我的“三件法宝”是:思维、积累、语感。当然,再灵的法宝也需要实践修炼和总结交流。
(一)打开思维
公文写作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,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。关键在于平常的训练,特别是要打开思考问题的地理空间、历史空间、视野空间、数字空间、思维空间,不仅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,还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。撰稿的时候,要善于转换视角,发现新的连接,找到事物之间的特殊联系;善于对材料和观点进行新的组合,组合即创新,一个标点也能给人以新的信息。2007年我承担的统筹城乡发展课题研究及意见起草,就是在对比、组合中完成的,前者被评为“精品报告”,后者得到了省委书记批示。
(二)注重积累
思维打开了,如果你平时又注重积累,搜集了各类素材,形成了对一些问题的看法,任务来了就能顺着你的分析思路,确定一个基本框架,很快拿出一个通稿来。积累的功夫在于读书、观察、体验、思考。我以前积累资料主要靠卡片、剪报和笔记,后来主要是上网搜集,然后用文件夹分门别类存入电脑,随时都可使用。而且,每一次收集都能激活你大脑的“库存”,让数据、观点活起来。2006年我刚到省委农办时撰写的现代农业报告的总论部分,顺利通过,就离不开电脑中的“‘三农’问题”文件夹。
(三)强化语感
解决了思维和积累问题还不够,要交出一篇像样的稿子来,还需要有你自己较强的语感。语感不排除有先天的因素,但更需要通过用心朗诵或默诵足够多的经典名篇,一天一天的养成。我以前读得多的是《毛泽东选集》和古今中外的经典演说,越读越有感觉。有了好的语感,你思考的东西就会跟着你的感觉,一点一点的变成文字,连成句子,组成段落,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稿。1996年12月我撰写的《赴津辽鲁考察报告》,5200多字,一气呵成,就像从笔尖上冒出来一样,靠的正是多年养成的个人的语感。
(四)勤于动手
经验靠积累,动手是积累经验的基本途径,空谈和幻想无济于事。斯蒂芬·金说,“多读多写”是写作的“第一戒律”。文学创作靠读和写,公文写作也是。掌握了再好的“写作法宝”,也离不开写的训练。眼高手低就是因为练得太少。一定要老老实实敲键盘:写!写!写!年轻人还应当改变搜索、复制、粘贴的习惯,每周手写三五百字的短文。我完成的每一个综合文稿都是手写的,每一个字、每一笔划都经过大脑。手越写越顺,甚至会顺到连思考也感觉不到。同时,手写还能经常激活我们的大脑。
(五)善于借鉴
经验是活的、开放的,不能把它变成一种条件反射,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,多读相关刊物上高手的经验之谈是必要的。**办公厅的《秘书工作》,每一期都有同行的撰稿心得,我从事文秘工作的时候每期必看,并且经常与同事分享一些好文章。同事、同行之间的交流是有效途径。当年我负责文秘工作的时候,每完成一个综合文稿都会组织交流讨论,让大家畅谈撰写文稿的甘苦和收获,尤其是值得总结的经验和需要注意的教训。还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,有时一个小小的提醒也会让你脑洞大开。
以上文章来源于互联网,仅供学习参考,请勿照搬抄袭。如有疑问,请联系本站客服。
如需阅读全文或下载源文档,请您点击网站右上角登陆按钮进行登陆,不便之处,还请谅解。
(文本君·搜搜文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