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层工作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。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,要学会并善于运用“四案法”工作,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,更能激发基层工作活力。
事前有“研案”
现在很多工作讲求高层“顶层设计”,中层“政策把控”,基层“负责落实”。但是,要想把工作做好、做到位,做到让群众满意,这不是一个简单的“1+1=2”,结合基层实际是很重要的。
由于我国地域辽阔,各地情况不同,往往一项工作,从“顶层设计”上只是一个原则性的指导,到了不同省市甚至不同乡村,都有很多不同的情况出现,不是一个省市出台的政策能够把控得了的。基层干部对照中层“政策把控”,往往很难落实到位,甚至出现“不落实没矛盾,一落实,矛盾突起”的现象。这也是我们常说的,政策丢失在基层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重要原因。要想真正落实好党的方针政策,事前必须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。
改革开放之初,每个县市都有“政策研究室”,每个乡镇都有“政策研究员”,后来在机构改革中被取消。县市和乡镇没有政策可研究的吗?其实是需要的。
譬如,中央要求保护农村耕地面积,确保粮食安全。******也多次强调: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,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。这是从战略高度考虑的。为了保护耕地,一些地方出台政策要对农村非粮占地进行限期拆除。
前些年,一些省市要求“少种粮食,多种树”。所以,很多原先的粮田被大户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,从农民手中把耕地集中过去栽了树,大部分大户与农民签定的合同期限为10年以上,有的长达30年。大户为了多栽树,把过去的基本农田田埂毁掉了,当家塘坝也填掉了,栽上了各种树木。
过去对于这些“耕地”变“林地”,一些省市不但“鼓励”,还有“奖励”,市场营销也旺。近些年,市场不行了,有的大户给农民的流转费都欠了几年,现在却要求大户“退林还耕”,还限定时间完成。基层干部面对大户做不了思想工作,面对群众更是做不了思想工作,真是“两头受气”。
假如在这一政策出台之前,各地能够充分调研,把现实问题摆出来,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出来,把群众和大户的想法亮出来,把政策的针对性强起来。对如何对大户进行经济补偿,如何让大户兑现拖欠农民的土地流转金,如何让毁掉的基本农田修复,如何让收回的基本农田种上粮食作物等问题,进行充分研究。那么,基层干部也不会“遭到群众的骂”。
很多政策不是不可以更改,甚至多次更改也是正常的,而事前的“研案”决定政策更改的次数。通过“研案”,也可以让基层干部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,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。
工作有“方案”
“方案”在推进工作落实中,是必不可少的。要让基层把工作落到实处,“方案”中除了指导思想、工作内容、时间步骤、工作要求、组织领导之外,还应当有政策宣传组、具体问题解答组、政策跟进组、矛盾调解组等,才能真正把一项工作从“纸上”落到“地上”。
现在许多工作为什么“悬在半空中”?就是因为“方案”只是“顶层设计”的翻版,“空里来空里去”。看文件标题就知道,“某某的意见的意见的方案”,每级组织都是“文抄公”。到了基层,基层干部看见了,也只能当“甩手公”。领导讲了,干部听了,工作就算行动了。
其实,“方案”出台前,除了“研案”外,还有一项工作叫“试点”。就是要选择“好中差”或“远中近”或“易中难”等不同地区进行试点,在试点中再总结,完善实施“方案”。这样出来的“方案”,才真正具有可操作性。
现在很多人喜欢“吃快餐”,一些干部也希望工作“吃快餐”。从而导致“工作乱如麻,矛盾一大堆,问题往基层推”现象出现。许多工作往往看似在一个部门,实际上在多个部门,需要多个部门和人员协同解决。但因为缺少多部门协同,具体细致、可落实的方案,工作往往“开头声音大、中间劲头小、事情草草了、基层管不了、群众骂不少”。
为了确保工作有序推进,基层需要的是上级实施“方案”越细越好,工作步骤越明越好,领导机制越全越好。这样才能真正做到“责任明确、分工有序、运作有力、落实到位、追责有章”。
难事有“预案”
基层工作除了“方案”之外,还要有应急“预案”。所谓“预案”,就是事先准备好,防止突发事件出现了,能够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,防止事态扩大,造成社会影响。
如防汛抗灾、防震防风、安全事故、突发性疫情等,这时就需要提前制定应急预案。通过演练和培训,使工作人员熟悉应急流程和方法,以便在关键时刻迅速采取行动,避免事态扩大和影响周边群众的正常生活。
在“预案”中,要明确组织名称、人员分工、责任主体、处置流程、应急资源准备、后勤保障等,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、科学应对。
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,就是一些领导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化造成的。不论什么工作“一包了之”,把责任与风险下移。把一些“面”上的工作,都分到各个单位,给单位下任务、提要求。然而,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,却没有人收集、没有人决策、没有人处理。
有的工作主体是某个部门的,由某个领导牵头负责,同样也分到了各个单位,把责任主体下移到了各单位,由各单位领导负责。这也是问题出现,要么难以追责,要么追责一大片的根本所在。甚至有的工作本来是主管部门的工作,却让主管部门变成了督查部门、考核单位。
总结成“教案”
总结能成“教案”,就是到工作结束、总结工作的时候,能让这次工作成为下次工作的“教案”。这样才能提高整个干部队伍素质,提升做好工作的能力。
实际上,每次工作都是一次经验积累和反思的机会。在结束一项工作后,基层干部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,形成“教案”。这些教案可以作为今后工作的参考和借鉴,帮助其他基层干部更好地应对类似问题。同时,这些经验教训也可以为上级部门提供决策参考,为基层工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。
现在,很多干部培训,为什么基层不感兴趣。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一些培训机构教师没有基层工作经验,讲的内容让基层干部乏味。
读过党史的人都知道,过去,我们党培养干部不仅要从基层一线选拔,而且要让一线有能力、有经验的干部对每次战斗,即使是失败的战斗也要进行总结。然后将案例印成小册子,发给每个战斗单位,让指战员进行学习。一旦遇到了,就会进行应对。
这也是我们党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,这个好传统不能丢。
以上文章来源于互联网,仅供学习参考,请勿照搬抄袭。如有疑问,请联系本站客服。
如需阅读全文或下载源文档,请您点击网站右上角登陆按钮进行登陆,不便之处,还请谅解。
(文本君·搜搜文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