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闻通讯】鏖战滇西 筑梦七彩云端——十二局四公司大(理)临(沧)铁路建设纪实

2021-09-09 11:59:41 | 阅读 : 1560收藏文章

“梁山伯为祝英台,山对山来崖对崖,小河隔着过不来……”一首《弥渡山歌》,将滇西大山的雄奇险秀描绘的淋漓尽致,其中尤以高耸入云不可跻,面大不可丈的无量山格外险峻,以至于古人留下了“紫石山头万仞峰,银涛洒落几千重”的赞叹。

高山的阻隔让滇西地区千百年来与世隔绝,面对当地彝族、佤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对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,十二局四公司建设者挺进无量大山,承担起建设大理至临沧铁路的历史重任。层峦叠嶂山、高林密的深山老林广袤无垠,他们施工的三座隧道洞口全在70米高的悬崖绝壁上,桥梁最高墩设计达75米,如此工程莫非只能飞檐走壁、腾云驾雾?

山登绝顶我为峰

一入无量山,恍如隔世间。这是四公司建设者初进无量山的感觉,这里的大山绵延起伏、高耸入云,驱车3小时,绕过无数的“十八盘”才能一睹工地“芳容”。“相比进场初期,这样的条件当时都不敢想象。”2016年带领团队扎根到这里的项目经理陈红到现在还记忆犹新:鸡犬不相闻、百里无人烟。

面对莽莽无量山,刚带队进场的建设者竟一时无法下“口”:线路位于滇西南无量山海拔2000米以上高山,县道至隧道洞口直线距离达15公里,中途全是悬崖峭壁,高山峡谷中没路、没电、没水更没信号,山里动辄就是百米深沟悬崖,如何进入施工现场成为当务之急。

面对紧迫的工期,焦急的陈红徒步走进大山,和团队一处处勘定施工便道,指挥挖掘机、破碎机等车辆在绝壁上硬是凿出了一条坦途。“夜间修路没有电就用手电筒和探照灯、有没有油就从10多公里外运来。”回忆初期的情形,让项目总工程师张甫感慨最多的还是后勤保障:物资几乎是人扛肩挑,上坡路段常常是车拉人推簇拥而上,每一滴水都珍贵无比。

修便道、平场地、接水通电、建家建线……一时间寂静的大山沟里热闹了起来,无量山中千百年来未曾有过的灯火在夜里格外耀眼。开工后,他们仅用一个多月就打通了40多公里的盘山便道,快速建起了项目驻地、拌和站、钢筋加工厂等配套设施,靠着这点“家底”他们踌躇满志,准备打通全线最长的林保山隧道、高风险大保山隧道和乐秋隧道。

“三座隧道全部在悬崖绝壁,根本没有施工条件。”陈红介绍说,他们只能“另谋出路”,哪里能行走哪里:大保山隧道先打横洞,从横洞进入正洞,再向两边洞口掘进;林保山隧道则打设平导,从平导进洞后再向两边突击;乐秋隧道则凿出平台,沿斜坡掘进。在他们的努力下,一条条施工便道如同“毛细血管”般在大山中延伸,将物资源源不断地从项目部输送至各个施工作业面。

蜿蜒盘旋的便道将建设者送上了七彩云端,他们全部转入到施工一线,背着仪器和保险绳来回穿梭于山林间,驾驶大型机车在绝壁上前行……经过无数次的尝试,他们终于站在了大临铁路建设的最高处,在“离天空最近的地方”开山凿隧、架桥修路。

初战告捷的建设者戏称过了半年“原始生活”,陈红更是感叹:“海到尽头天作岸,山登绝顶我为峰。不怕苦才能敢吃苦,不怕累才能逆行而上。”

轻舟从容过重山

不过,山高林密只算“入门”级难题。无量山区广泛存在“滇西红层”的特殊地质,这种围岩遇水崩解松散膨胀,为隧道施工带来难以想象的凶险。

“滇西地区常年湿润多雨,隧道掘进后裂隙水渗入洞内,红层地质全部像泡发的面包,向中间鼓起。”陈红介绍说,特别是全长5483米的大保山隧道最大埋深达570米,开挖后在地层压力及地下水作用下极易出现软岩大变形。陈红的手机中几乎装满了变形的照片和短视频,只见画面中的钢拱架被膨胀的围岩挤压扭曲成麻花,隧道用于加固的钢管横支撑也被压折,钢筋网片和渣土更是遍地狼藉……

“最大收敛变形量有1米5,挖的隧道一会就走形了” “经常能听到钢拱架被挤压的嘎嘣声音”“经常是前方开挖,后方变形”……谈到“滇西红层”,技术人员至今仍然心有余悸,七嘴八舌地描述当时隧道内的场景。

面对这样的特殊地质,大保山隧道施工初期困难重重,一次地质大变形往往需要7到8个月的时间修补善后,修补后洞内又会出现大小不一的“脓包”,这样的拉锯战持续了近3年,2018年最慢的时候全年才掘进360米,有的设计勘察专家甚至悲观地声称,照这样的进度,隧道十年都通不了!

经历过多次失败后,建设者痛定思痛,与多方共同探索、研讨、审定,改变了过去以支撑为主,封堵为辅的施工举措,科学调整施工方案,将隧道断面化椭为圆,为地层膨胀预留变形量,并通过跳打二次衬砌的方式,跳过膨胀段,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,让它膨胀到“筋疲力尽”后,再进行加固处理。同时,引排裂隙水流,在高差达60米的大保山隧道建立三级排水系统,集水井上方“搭栈桥”,确保车辆运行和排水互不干扰。他们还在膨胀段修筑加固甬道,采用国内少有的25号加强工字钢拱架加固。“各种型号的工字钢都尝试过,从16号到25号,试验不下半年,拱架间距密集到60公分,混凝土衬砌厚度加强到70公分。”张甫介绍说,这样的措施才让他们安然度过了全线最大的断面——290平方米三线段。

在陈红团队的不懈努力下,他们形成了应对滇西红层的成套施工方案:Ⅰ型抗变形衬砌断面施工方案,建立了单线隧道软弱围岩快速化施工体系,将隧道每循环施工时间缩短到12小时以内,实现了挖、装、运等各工序的无缝衔接,月掘进突破100米,刷新了国内单线铁路Ⅴ级软弱围岩隧道施工纪录,自2019年以后“正式跑出了隧道施工加速度”,成为大临铁路全线四个施工示范点之一。

山重水复终有路

特殊的地质环境让建设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,特别是2019年春节前长达3年的施工“间歇期”让管理成本陡然增加,面对项目管理面临潜亏的晦暗前途,团队上下在彷徨与迷惘中不禁发出疑问:难道大老远跑来深山拼搏还要倒贴钱?

看着团队成员的拼搏付出,陈红不甘心……

那么如何在不利局面中找准突破点,打开创效减亏的新思路呢?陈红决定在施工管理和地方环境上找特点,“无中生有”深挖效益源泉,看着辛苦修筑的便道,他突然看到了机遇。

如果把便道转变为进站道路,把部分附属工程变为主体工程,不就可以减少部分筑路成本了吗?想到这里,他提前策划,把能够变更的道路按照主体工程标准施工,就这样14公里的便道最终成功“进阶”为进站和救援通道,成为主体工程的组成部分,便道费用终于可以不用全部“自掏腰包”。

对于深山中施工地建设者而言,地材和物资是最紧缺、最宝贵的资源。“混凝土从大理运来,最近也要120公里,钢材更是要从昆明远道而来,运距达400公里,而且山里雨季时间长坡陡路滑,运输风险极大。”陈红坦言,超长运距决

以上文章来源于互联网,仅供学习参考,请勿照搬抄袭。如有疑问,请联系本站客服。

阅读全文

如需阅读全文或下载源文档,请您点击网站右上角登陆按钮进行登陆,不便之处,还请谅解。

上传文稿交换获取

推荐阅读

  1. 1.中国铁建总裁王立新在2024年工作会暨三届四次职代会上的报告(摘要)
  2. 2.中国铁建董事长、D委书记戴和根在2024年工作会暨三届四次职代会上的讲话
  3. 3.【产投集团】以“突破”赢未来:D委书记、董事长在公司2023年度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
  4. 4.如何打造金句,我总结了4个特征和4种句式
  5. 5.中国铁建总裁庄尚标在2023年年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
  6. 6.中国铁建董事长、D委书记汪建平在2023年年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(摘要)
  7. 7.中央八项规定丨80条违规例子清单
  8. 8.中国南方电网孟振平同志在公司基层D支部建设和基层基础基本技能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
  9. 9.公文序号使用规范丨公文如何用序号表示结构层次
  10. 10.【公文中心汇编-1647期】2023年团建会议、单位团建会议相互批评意见集锦(500条)

文章排行

关注我们

  1. 微信服务号

  2. 联系客服

    (文本君·搜搜文稿)